文化旅游景点

“西安年 最中国”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

2018年,中共西安市委、市政府提出“西安年,最中国”的口号,腊八节以后就着手部署,把城区装扮得富丽堂皇。春节期间,大街小巷灯火辉煌,城墙以及许多公园,人流如织,热闹非凡。使得西安丰厚的春节文化与时代精神得以充分的结合并彰显。因此,吸引了许多外地人、外国人前来体验西安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春节气氛。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将西安打造成为中心城市等大背景下,2019年的西安年显现出空前繁荣昌盛的格局。我们完全可以预计,2020年及其以后的西安年将更加瑰丽多姿,丰富多彩,为我国传统的年文化不断增添新的活力。

西安是我国年文化最重要的渊源之地

因为西安作为周、秦、汉、唐等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,其文化的厚重程度体现在许多方面,包括一系列民俗事象特色,都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性质,所以,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。如肇始于夏朝的“年”跟农业社会早期庆丰收有关,而成熟于秦汉,在我国古代历史上,鼎盛于盛唐。

春节俗称“过年”。千百年来,西安民间流传着关于“年”的传说:很早很早以前,“年”是一种非常凶猛的、专吃人和禽畜的异兽。每当冬春交接,“年”就闯入城镇村落,于是,成批勤劳善良的人们以及他们所饲养的禽畜被“年”吞噬。据说“年”怕灯火、红色和燃放爆竹,于是,就在“年”将要到来之时,人们张灯结彩、张贴红色对联、燃放爆竹,果真,“年”就不再侵犯了。后来相沿成俗,这就是过年时张灯结彩、张贴对联、燃放爆竹等的来历。

我们可以根据吴钢主编的《全唐文补遗》第九辑(三秦出版社2007)第1页所收录的王绩所作的《元正赋》看到唐代春节习俗的一系列特点。现在抄录全文:若夫四时定岁,三元启正。无许都之日蚀,值荆州之雪平。风云淑畅,宇宙融明。磔鸡厌疫,悬羊助生。赵国则庶人鸠献,汉郡则治中鹤惊。尔其傩灯夜警,斋延夙设。送终奉始之仪,饯二延三之节。土风则白鹿为娱,斗柄则青龙主悦。正容端表,门新户洁。况复春来气序和,家家少长相经过。正朝参贺密,年前嫁娶多。小妇装金翠,游童盛绮罗。椒花颂逐回文写,柏叶樽宜长命歌。遥忆二京风日好,王城正殿年光早。旌旃晔晔千门路,冠盖纷纷两宫道。天子拜安平,储官迎太保。大农问饮食之节,尚书奏会朝之草。酒则渌酃新加,饭则彫胡始造。逼侧骈填,威 折旋。乐调百戏,觞称万年。西京马骑和钟鼓,东国鱼龙杂管弦。日斜班束帛,彤闱暗将夕。但愿皇家四海平,每岁常朝万方客。别有故园人,独守寒乡春。昨夜竹声惊百魅,今旦桃符安四邻。岁酒轻三老,年盘贵五辛。老夫无所欲,光阴苦难足。试看蛰燕何日还,坐望归鸿已相续。莫愁来岁晚,但恨前途促。年年岁岁有元正,何年何岁罢逢迎。聊献雀而相贺,且吞鸡而自营。取长乐往,栖方太平。何必观後幛之纱纬,仰皇帷之织成。辞御床而表德,坐重筵而发名。乃为歌曰:献岁风光早,芳春节会多。径潘三月内,恣意饱相过。

王绩的《元正赋》,描写了大唐盛世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景象。

富有特色的西安年文化

春节是一年里最盛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。在西安民间,腊八节一过,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,多数地方到正月二十三日过完“牛马休息日”方告结束。大致看来,春节在长期农业社会的西安民间几乎达两个月之久。

西安市区在很多地方都要举办年货会,这些年货会大多是从腊八开始,一直延续到除夕。城乡的超市、集镇的年货交易也很活跃;有的大村落也形成一定规模的定期年货集市。富裕起来的人们,争相购买春节期间家用、走亲访友、招待亲友所需要的年货。人们置办的年货主要包括:1.新的服饰和床上用品、洗漱用品。2.蔬菜、水果、烟酒、副食、饮料、肉蛋、灶具。3.买皇历、年画,请“家宅六神”等。打扫房前屋后,理发美发,祭灶以后蒸年馍,除夕吃年夜饭、守岁,全家人在一起看“春晚”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

陕西是周文化的发祥地,西安民间蒸年馍很讲究。年馍主要分为三类:一是给娘舅家等“上司衙门”送的包子、礼馍;二是自家吃的包子、花卷、馒头等;三是给祖先和神灵敬献的献馍,如“枣山”(也叫作“枣酸”或“托儿馍”),枣山是一种如意云朵状的大馒头;一般把一颗大枣的枣肉一分为二,嵌在托儿馍里。特别如礼馍,是主要亲戚来往过程中所有礼品中必须有的重要礼物。礼馍的文化寓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:其一,两头的面卷粘连在一起,寓意娘舅的关系永远连在一起。其二,礼馍像一座桥梁,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。其三,面团卷成了4个“如意纹”形,寓意“吉祥如意”,是当地习俗中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。

腊月二十三四以后,西安城区的钟楼、鼓楼、城墙、城墙的各个大门、箭楼就会装上彩灯、张贴春联,城区的所有名胜古迹也都张灯结彩,打扮得漂漂亮亮。各机关单位以及小区的门口也都张贴春联,悬挂起大红灯笼。各县区的城关也把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装扮得花团簇锦。

正月初一讲究起床很早,西安城乡许多地方早饭吃饺子,鄠邑等处吃臊子面。初二到初四是拜年时间,主要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,外甥给舅舅拜年。西安民间接待拜年亲戚多数有固定时间,比如有的家族是初二,有的家族是初三,有的家族是初四;也有一个村子约定在一天接待拜年亲戚的。如鄠邑区渭丰镇定周村,全村于初五接待拜年亲戚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,普遍讲究“四重礼”。拜年的礼品除了包子,还有点心、牛奶、白酒或者整箱水果等。西安民间招待拜年亲戚的午餐,传统是四个菜(两凉两热)和臊子面,改革开放以来,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待亲戚,臊子面以外,有四凉四热的,也有六凉六热的。传统的小米黄酒、当归黄酒、玫瑰稠酒等,主要是用来招待不胜酒力的老人、妇女、儿童的。

过了初五“驱穷节”,要给女儿、外孙送灯。西安北郊讲究送一对“火轱辘”灯、10个粽子、1斤元宵、1捆麻花、10个“饺儿”(是用枣肉装饰成鼠眼状的馍馍)。若女儿出嫁第一年,娘家送灯十分讲究:必须在初六、初八、初九日去,要去三辈人,其中必须有一个男孩,至少要去一席(8个)人,走进女婿家头门,要把灯内蜡烛点着。讲究送6对灯:一对大号“碌碡”灯,一对玻璃宫灯,一对二号“碌碡”灯,一对“莲花”灯,一对“长命富贵”灯,一对“火轱辘”灯。还要拿竹篮提20个粽子、1斤元宵、1斤麻花、15或20个“饺儿”。

元宵节在西安城乡非常热闹。正月十二日前后,西安城墙就开始布置灯展,南北城门内外也挂起各种大小灯笼;远离西安城区的区县,也在大街小巷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。这些活动一般于正月十六日结束。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大门口挂一对大宫灯,尤其是那些新婚两三年的家庭;农村家庭所有房间、楼梯、楼上、院落、牛槽、猪栏、鸡舍都放灯盏。城镇家庭当晚要把屋内外所有的灯最少开半个小时。不足12岁的孩子要打灯笼,孩子们打着灯笼到处转。西安城区孩子们打着灯笼边转边喊:“打灯笼玩儿,抱小孩儿,金鱼拐子大花篮儿……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着了没人问……”孩子们互相嬉戏甚至碰灯,碰破或碰得着了火也不以为祸反以为福,回家去点一只再碰。但是,有一个讲究,不能全部碰完,最少要给家里留一只。

元宵节期间,西安城乡的社火、锣鼓、武术等“非遗”形式都非常活跃,如目前的西安市“非遗”中的世界级项目西安鼓乐,国家级项目中的高陵洞箫艺术、秦腔、户县(鄠邑)眉户曲子、红拳以及由原来的三个省级城隍祭祀民俗项目(西安都府城隍祭祀民俗、长安区王曲十三省都府城隍祭祀民俗、户县北乡游祭城隍民俗活动)构成的国家级项目,省级项目中的户县北乡锣鼓、周至渭旗锣鼓、周至殿镇八卦锣鼓、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、户县甘水坊高空舞狮、关中道情皮影戏、周至皮影戏、周至大玉木偶、周至民间舞蹈牛斗虎、周至龙灯、高陵曲子、周至道情、长安道情、户县社火、西安大白杨社火、长安侯官寨春官“牛老爷”社火、临潼栎阳马踏靑器山社火芯子、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、户县蒋村正月民俗活动、临潼骊山女娲风俗、华夏财神赵公明信仰习俗等等,这些项目,有的在春节期间非常活跃。

西安作为周、秦、汉、唐等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,其地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,曾经对全国以深远的影响。如上文所言,我国的春节习俗成熟于秦汉,在我国古代历史上,鼎盛于盛唐,西安春节习俗对于全国各地的辐射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(作者孙立新,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退休研究员,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现职教授,主要从事方言和民俗研究)





上一篇:
下一篇:
15191830801
西安文旅网